■科研成果 More…
■吴也凡

吴也凡教授1953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市,1967年在衡阳界牌瓷厂拜师学艺。改革开放后厦门大学最早培养的博士之一,硕、博期间师从学贯中西的蔡启瑞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所参加的达七年之久的“在固氮酶作用下和铁催化剂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吴也凡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Cluster-complex mediated electron-transfer and ATP hydrolysis. Pure .Appl.Chem.,1988, 60<8>,1291-1298)在第26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作为大会特邀专题报告,及时在国际前沿领域报道了他们领先的科研成果;1991年被厦大确定为第一批跨世纪学术骨干;吴也凡博士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1980至1993年,积极参与和组织厦门的美术社团和诗社等活动。1994年初吴也凡作为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举家邀请,此后作为职业艺术家,活跃在艺术圈。将各种学养融入陶瓷美术作品,刻画了人类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情感,丰富和发展了陶瓷绘画的特有魅力。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强烈的音乐感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无限遐想。在美国纽约及日本东京画廊潜心陶瓷美术创作十一年,在日本建有“也凡陶瓷美术馆”。 2005年被景德镇陶瓷学院引进,主持完成二项国家基金等,数次被评为校内一级教授岗;任景德镇中外陶瓷艺术协会艺术总监;他经过长期不懈的试验探索,创造出一套在传统的陶瓷绘画里所没有的新技法,拓展了陶瓷美术的表现力度。2013年年底,吴也凡的系列陶瓷美术作品被选送到法国罗浮宫美术馆展出;吴也凡通过几十年对东方导引术的修炼以及对东西方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正在努力融会贯通,构建陶瓷美术理论体系。人脑的镜像神经元网络具有视觉思维与直观本质的属性,吴也凡以人的“镜像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作为探索艺术创作与观赏的切入点,提出了许多理论假定,这些知识框架的形成将改变人们对艺术创作过程与观赏理解方式的认知。  

相关信息搜索: